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与大幅增长的贸易业务不协调的是,高校外贸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从供给侧改革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用高水平教育分类培养高质量人才,让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满足新形势下社会人才的重要需求变化。
本科实验班“锻造”拔尖人才
全英文教材,每4-5人配备一名研究生导师,参加导师的研讨会(seminar),南财大国贸实验班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提早享受了科研的全方位“浸润”。
从2016年秋季开始,南京财经大学从全校范围内选拔好苗子,组成国贸实验班,配备指导老师不仅是研究生导师,更是中青年骨干。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现代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带头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实力担当”的导师们,大部分有海外留学背景,主持过国家级、省级课题。
谈到设立人才培养“特区”的初衷,南财大国际经贸学院院长宣烨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家经济发展急需的是有深厚理论功底,能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熟悉国际贸易规则、法律与惯例,通晓国际贸易专业业务运作方式的高层次战略性人才。仅仅懂外语,专业对口,已经不能满足外贸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我们培养人才,不仅面向当下的产业急需,还要面向未来,我们要培养一批高起点的本科生,有扎实深厚的理论知识,了解研究的前沿,为将来积蓄力量。” 宣烨介绍,学院为这批好苗子“量身定制”课程,比如一半的课程都是全英文授课;原本占1/3课时的实务性课程被适量压缩,增加了夯实底基的理论性课程,开设了丰富的选修课程,学术前沿性选修课深受学生欢迎。
实验班二年级的居潇凡说:“即便是《产业经济学》这类学术性极强的课,张晓磊老师也能结合时下年轻人的关注热点旁征博引,他布置学生完成的论文,不乏用经济学领域的霍特林模型解释柯文哲上台这一现象等创新性课题,我觉得这正是我们需要的。”
实验班二年级的詹滢也很认同这样的模式,“课程充满了挑战,先是全英文的课堂,后是研讨会上和研究生们在一起探讨专业问题,小型学术论坛上用英文作报告……短短两年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爬山的乐趣,一步步在攀援,每一步的风景都更加宽阔。”
南财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实验班学术导师杨青龙介绍,从去年开始,他就将自己的学术研究内容融入到课程中,包括自己主持的一项国家课题。“原本担心学生会听不懂,后来发现他们饶有兴致,还能提出让我惊喜的问题,更有学生对研究起了兴趣,开始申报一些学生类课题。”下个学年,学生们还将跟杨青龙一起研读高水平英文期刊,“相信他们毕业时,水平和能力一定可以达到‘准研究生’的水准”。
“大财经”视阈 分类培育复合型人才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学校不能“闷头搞教育”。实验班是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一个“样板”,但背后是该院对本科生培养模式的冷静思考和长期探索。
如何给学生最满意的教育?该院从社会需求出发,深入市场调研,对标市场急需的三类人才,基础知识扎实、富于创新精神的应用研究型人才;具有较宽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性及竞争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知识结构全面、国际商务能力强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宣烨说,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国贸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设计,重构课程模块,打通知识壁垒,让“通识”和“个性”有机融合,让不同学生都有充分生长发展的丰饶土壤。
课程打通内贸和外贸,增加了国内国外贸易经济课程;打通线上线下,增加了网络经济课程;打通经济和管理学,围绕国际经济管理方向展开了深度学习。由于课程模块的灵活性,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课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根据兴趣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
有了理论知识的坚实根基,不同学生都可以建造自己的“知识大厦”。国贸院2015届学生袁放毕业后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读研,目前就职于Mast Logistics Service从事供应链规划分析,他认为,宽广而灵活的课程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在校所学的零售管理学、批发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奠定了我的专业基础,激发了我继续深入学习物流、供应链的兴趣。尤其是供应链课程,调研与理论相融合,锻炼了我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的能力,这些都让我更快地适应国外学习生活,更好地发展专业技能。”
学院还打造了跨学科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学院联系了经济学院、数学学院等七大相关学院的优秀教师,教授公选课;邀请新西兰、美国、加拿大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领域的学者定期来校授课。期间,东吴大学林炳文教授带来的最新的商业案例,让学生受益匪浅;新西兰怀卡托大学Paresha Sinha博士讲述的印度经济与贸易,为学生打开了全球经济的视野。学院连续三年组织学生奔赴中国台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开展7-15天的访学交流,亲身体验他方高校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
为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学院每年派5%的教师和学生出国访问学习,除此之外,南财国贸院正在与英国阿斯顿大学商学院、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合作,积极组织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学校大量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感知和体验真实的商业环境,通过与苏美达、国泰亿达、京东等名企互动,依托京东校园实训中心等项目平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校企联手共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让毕业生赢在创新高起点
高质量的起点,带来高质量的就业。该院学生毕业之后普遍发展良好,经调研,90.1%的毕业生能在入职3年后,获得满意的职业发展平台与提升空间。
多位杰出校友在自身的努力下已经创立上市公司,并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效应。2001届校友徐林海,现为南京奥派信息产业股份公司董事长,在母校六十华诞之际,设立总额138万元的奖学基金,用于奖励国际经贸学院成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的硕士研究生以及开展相关实践教学。2007届校友曾途,现为BBD(数联铭品)创始人,入选《财富》“定义未来的50位中国商业先锋”。目前,公司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
“成绩只代表过去,在高等教育从高数量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人才培养必须以质量为核心,走内涵发展之路。”宣烨介绍,近年来,学院以课程教学为抓手,不断推进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学院每年开设3门以上在线开放课程,现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一项、江苏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一项。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开课,选课人数位列平台实务课程榜首。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开放经济与产业发展”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教师实力雄厚,学院教学依托团队教师的科研课题,比如副校长张为付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TPP外部约束下我国融入国际价值链分工战略研究,院长宣烨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战略转变及发展路径研究等,诸多国家课题均为团队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将前沿成果融入教学,无疑为学生的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以标杆专业为榜样,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形成了“内外贸易一体化、经济管理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建设理念,重点突出、方向明确,整体实力居于全国领先水平。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2015-2017》显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连续三年获评A类专业,在全国470多所高校中排名进入前10%。
2018年5月22日 新华日报 http://xh.xhby.net/mp3/pc/c/201805/22/c482953.html